长江日报:武汉“研发飞地”激发孝感企业澎湃活力

2023-04-17  点击:[]

每天早上,家住武汉的李崇波,步行十多分钟就到了上班地点——武汉市光谷金融港。他供职的地方不是落户武汉的本土企业,而是位于孝感市高新区的大禹电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光谷设立的研发中心。

2013年,李崇波从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入职大禹电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汉研发中心。十多年来,李崇波已经从一名技术员成长为大禹电气的总工程师。跟他一样为大禹在异地注入智慧力量的技术人员还有20多人,他们成为大禹电气在武汉开展“飞地”研发的“尖刀兵”。

投资2000余万元在光谷设立“研发飞地”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大禹电气成立的最初几年,面临着产品、企业升级的困境。想站稳行业地位,科技研发绝不能放松。

然而,放眼全国,地市级城市科技创新普遍面临“人难来、才难进”的突出问题,孝感也不例外。

“由于当时孝感的一些配套设施与创新生态相比大城市有一定差距,所以一些高校人才不愿意来孝感长期上班、生活,技术人员流失比较严重。”公司党委副书记彭久安回忆道。

如何稳定人才队伍?破题,迫在眉睫!

2008年,大禹电气坚持逆向思维,“不求所在,但求所用”,创新开展异地借智新机制,探索设立“研发飞地”,突破地理局限和资源瓶颈,让人才“引得进、留下来”。

但作为孝感的一家本土企业,应该在哪儿建立“研发飞地”才能真正有效“反哺”本部生产?

彼时,与孝感相邻的省会城市武汉,拥有丰富的科创资源、完备的科创平台、良好的科创生态,科技创新实力雄厚。

公司高层经过反复讨论,达成共识:瞄准武汉地区优势,光谷就是一个最佳的“研发飞地”落脚地。

当年,大禹电气便投资2000余万元在武汉光谷购买了一层2000多平方米的写字楼设立研发中心,筑巢引凤。

“这在当时,真的是斥巨资、下狠心要做成这件事,在孝感树立了民营企业抓研发的新标杆。”彭久安感叹道。

以两倍薪酬每年催生十多个产品研发项目

有了“大本营”,还需高投入,才能吸引优质人才源源不断地为大禹造血,稳固科研“桥头堡”。

“他们在武汉工作、生活,我们就按照武汉的工资标准和社保标准给予薪酬保险待遇,这些都是成本。”彭久安说道。

据估算,大禹电气武汉研发中心技术人员人均用工成本比孝感本部同工种薪酬高出近2倍。

尽管如此,大禹电气还是将研发中心当成“金凤凰”一样悉心“呵护”,并让它发挥最大效益。

依托光谷得天独厚的高校资源和人才汇聚优势,大禹电气主动对接科创人才资源,“借地”开展研发创新和成果转化,构建起企业“研发在武汉、成果在孝感”的全新发展模式。

基于此,大禹电气先后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高校开展合作,搭建电气工程技术研究平台,成功研发出电磁调压软起动器、高压固态软起动器、低压变频器等多款产品,均已成为大禹电气的拳头产品。

“武汉研发中心就像我们的研发‘巢穴’,主要承担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公司孝感本部还另外设有工程技术中心,对接产品的工程化设计及生产导入。”彭久安说道,“我们这支在武汉的技术团队每年推出十多个产品研发项目,这些项目包含了公司的很多前沿成果,让产品的科技含量大幅提高。”

勇立潮头,创新不止。目前,公司武汉研发中心正在研发第二代高压变频器产品以及超大功率变频软起动产品,扩大大禹产品的应用领域。

近年来,大禹电气先后获得5项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及90余项国家专利,其中发明专利33项。

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大禹“借地”聚智终结硕果。据统计,公司每年研发投入占比超过营收的5%,研发贡献率达80%以上。

http://www.wuhan.gov.cn/sy/whyw/202304/t20230417_2186787.shtml

上一条:极目新闻:腿脚不便高处够不着?武科大志愿者贴心上门做卫生 下一条:新华网:千年古村绘春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