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一座红安精神的丰碑——武汉科技大学革命传统教育三十年

2012-12-19  点击:[]

       开始时间早、持续时间长、受教育人数多、活动效果好,赴红安受教育已成为武汉科技大学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手段。每年五月,学校都会组织一批入党积极分子和青年教师前往红安,五月成为学校的革命传统教育月,被称为“红五月”。30年来,国家在变,红安在变,武汉科技大学革命传统教育的理念没有变。学校领导换了五任,革命传统教育30年不间断。这一连续性的工作不断完善、与时俱进,常做常新,在武汉科技大学树起了一座红安精神的丰碑。

  一、当思想出现困惑时,需要一种精神引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各种社会思潮竞相迸发,大学生的思想空前活跃,也伴随着迷茫和无助。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引领青年思想,成为摆在武汉科技大学党委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当时,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碑、董必武纪念馆等先后建成,红安的“红色文化”开始在全国叫响。以“朴诚勇毅、不胜不休”为核心的红安精神与武汉科技大学以“坚韧不拔、勇承重载,崇实求精、表里如一”为内涵“钢铁品质”不谋而合,学校决定开拓红安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让广大青年学生从红安这块神圣的土地上汲取源源不尽的政治营养。

  1983年5月,时任校团委书记的杨杰老师率三位青年教师组成考察团首次来到红安,当时正在开发的“红色资源”,引起了他们浓厚的兴趣。他们上天台山,到列宁街,看董必武、李先念故居,看望红军团长方和明。返校后,他们向学校党委汇报:红安的“红色资源”十分丰富,学生可以亲眼看、亲耳听、亲身感受,革命传统教育可以成为大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式。考察团的建议很快转化成为学校党委的集体决策:在红安建立武汉科技大学革命传统教育基地。1984年5月,学校组织大学生和青年教师近百人,前往红安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开始了大规模去红安学习的历程。

  从1983年首次去红安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至今,已整整30年。30年来,红安精神成为学校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据统计,30年红安行,共有近4000名同学参加实地考察。红安烈士陵园、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烈士纪念馆、董必武纪念馆、李先念纪念馆、列宁小学、长胜街等革命遗址和纪念地,成为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课堂。30年红安行,不仅仅是参观,更多的是体验、感悟和行动。早些年,利用暑假期间,组织青年学生走田间、干农活、访农户,近些年与当地中小学结对子、与红安团县委联谊,开展文化下乡科技扶贫,学校要求每位参与者写出调查报告、思想体会,真正做到“行动”加“心动”。30年风风雨雨,演绎了学校革命传统教育的“精神接力”。返校后,参与考察的学生成为红安精神的火种,在全校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每年五月成为学校的“学习红安精神月”,校园的橱窗、板报都展满学习红安精神的心得体会以及参观红安革命遗址的图片。学校积极引导,把红安精神运用到学风建设、道德建设中去,通过主题演讲、报告会、党团组织生活等形式,让红安精神感染每位在校学生,充分发挥红安精神文化育人功能。

  30年来,武汉科技大学直接或间接接受红安精神教育的学生超过十万人,红安精神成为学校办学育人的精神动力。红安精神的精髓是“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学校在红安精神的指引下,逐步形成了“求真务实”的校风和“厚德博学,崇实去浮”的校训。红安精神的灵魂是“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学校把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放在立德树人的首位,把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始终不渝的教育方针。红安精神的本质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学校确立了“一切为了学生”的育人理念。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学校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基层意识教育,引导学生面向基层就业,与祖国共奋进,与人民共成长,一大批杰出校友在基层奋斗成长。红安精神的核心是“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红安精神与学校的“钢铁品质”成为师生员工共同的意念。红安精神的品格是“舍生取义,无私奉献”,学校的教风是“为人师表,敬业奉献”。可以说,30年来,红安精神已全方位融入武科大精神。

  二、让红安精神在教育中感悟,在内化中升华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各种物质利益的诱惑,许多学生心浮气躁,思想不稳定。面对这种情况,武汉科技大学党委坚定地认为,越是这种情况,越要坚持用红安精神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不能仅仅是一次参观,更不能走过场、搞形式,必须通过深度教育,让红安精神在学生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强化课堂教学主渠道,唱响红安精神主旋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推进红安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重要作用,将红安精神的学习引入“两课”课堂。马克思主义教研部作出明确要求:教研室和教师要主动承担红安精神进课堂的教学任务,课堂教学要结合大学生思想实际和心理特征,做到深入浅出,素材丰富,形式生动,让学生从思想上对红安精神高度认同,从理论上对红安精神深刻理解,进而将这种认同和理解自觉内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动力。学校每年举办形式多样的报告会、座谈会,阐释红安精神的精髓和意义,使红安精神如春风化雨、浸润人心。红安精神成功进入课堂,为切实进入学生头脑奠定基础,课堂学习让学生在践行红安精神过程中更加自觉,更加自信。

  依托学生社团组织,打造自我教育平台。学生社团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载体。在红安精神的引领下,学校成立大学生政治理论学习研究会,研究会分会覆盖全校所有学院,会员2200多人。研究会常年通过专题讲座、校园宣讲、主题征文等形式让红安精神入脑入心。学校成立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注册志愿者10000多人,每逢节假日,他们就走出校门,敬老院、中小学、火车站……都有他们活跃的身影,他们用爱心践行无私奉献的红安精神。学校成立白衣天使服务队、绿联社、搜搜志愿者协会等,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走上社会大舞台,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用实际行动践行吃苦耐劳的红安精神。武汉科技大学把红安精神的宣传教育纳入到社团建设工作体系,努力把社团建设成学习红安精神、传播红安精神、践行红安精神的平台。全校目前有97个社团,成员近两万人,他们都是红安精神的受益者和传播者。

  拓展宣传教育阵地,营造红色文化氛围。宣传教育渠道的创新是增进思想教育成效的有效途径。学校党委结合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思想特点,积极拓展红安精神宣传教育新阵地,拓宽红安精神的受益面,在校园里营造继承和发扬红安精神的良好氛围。学校充分挖掘展览资源,每年在校园开展红安精神图片展,通过史料展示红安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红安,了解红安精神。学校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建设,积极引导好、管理好、利用好网络平台,开展网上学生党建工作,通过新闻网、官方微博、沁水青山BBS和红色专题网站等,结合红安精神丰富网站内容,将宣传教育从“网下”做到“网上”,从“口头”走到学生“心头”。学校把宣传教育常规化、系统化,学校通过常年不间断的宣传教育,让红安精神贯彻教育全过程。新生进校,把红安精神融入入学教育,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学生毕业,把红安精神融入毕业教育,引导学生面向基层就业。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倡导知行合一风尚。实践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武汉科技大学党委把在理解红安精神、践行红安精神,作为推进红安精神进校园的重要内容。学校利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倡导青年学子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做红安精神的积极践行者。学校结合主题教育活动,把红安精神融入和谐校园建设、低碳校园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校风学风建设等各项工作中。学校组织广大青年学子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体验生活、体验社会,奔赴革命老区追本溯源,感悟红安精神的本质,汲取其精神力量。学校将红安精神与志愿精神相结合,组织校内义务劳动、校外“播撒红安精神火种”行动,以实际行动弘扬艰苦奋斗、乐于助人的红安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校每年暑假组织百余支大学生社会实践队,奔赴祖国各地,在更广阔的天地传播、践行红安精神,学校连续14年被评为全国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组织单位。

  三、当一种信念确定,它就会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

  红安精神是国家的精神财富、是湖北的精神财富、更是武汉科技大学的精神财富。30年来,武汉科技大学以红安精神提升师生员工的精神区位,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和学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各类专门人才十三万余人,他们已成为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尤其是钢铁冶金行业的骨干和栋梁。30年来,武汉科技大学依托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用红安精神教育学生,着力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基础厚实、为人诚实、工作务实、作风扎实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一大批杰出的校友成长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学者、党政领导、大型钢铁企业的董事长或总经理,学校被誉为“冶金高层次人才的摇篮”。

  作为融入武汉科技大学文化血脉的红安精神,已经成为学校师生的一种坚定信念。学校把红安精神注入课堂教学,注入课外活动,注入办学育人的每一个环节。新鲜活泼、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让红安精神深深地印在同学们的心底,成为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法宝,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在躬身践行中长才干,思想上成熟起来,政治上坚定起来,学习上扎实起来。1986年,金永强等五位毕业生奔赴大西北,骑自行车历时20多天行程八千多里,到新疆八一钢厂报到,赴新疆前的5月,他们到红安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洗礼;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学校每年暑假组织学生徒步到湖南韶山、湖北通山等地开展社会调查,徒步活动中的大多数同学,当年5月都到红安接受过教育;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到现在,每年参加暑假社会实践的学生,或去过红安,或在学校接受过红安精神教育,暑期社会实践成为他们加深理解、躬身践行红安精神的新课堂。

  红安精神育人成效显著。参加第一批红安考察的青年教师杨杰,后来担任了武汉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1997年组织红安行的孙国胜,后来也担任了学校党委副书记;2006年红安行的组织者汪达,现任湖北工程学院副校长;2007年的组织者钟会兵,现任天津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首批赴红安的青年教师,现任武汉市知识产权局局长的董宏伟说:“二十年前,我去红安,见到了红军团长方和明,这位延安时期的老团长平静地在家务农,交谈中他坚定的政治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使我从心底里佩服!”30年来,接受红安革命传统教育的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取得突出成就的更是数不胜数。第二批赴红安接受教育的材冶学院学生、现任湖北省委常委的黄楚平说:“每次到红安,心灵都会受到触动,那种政治养份让我受益终身,至今我还常念及红安。”计算机学院2008届毕业生王永强现在就职于世界500强企业。他说:红安行是一次灵魂的洗礼,红安的所见所闻所感是我大学最深刻的记忆和最大的收获。”

  30年红安精神教育使武汉科技大学的思想政治工作成效显著。1982年,学校学生党员73人,占在校生总数的5.83%,到2012年,学生党员已经达到5872名,占在校生总数的20%。拿出万元捐给贫困生的是党员,用勤工俭学挣来的钱帮助生病学生的是党员,毕业后自愿去西藏、新疆,去大西北的是党员,考上清华北大研究生的是党员,跳入滚滚长江救人的也是党员……丰厚的革命历史和红安精神教育,已在广大学生党员心中树起了一座共产主义信念的丰碑。学生党员队伍成为一支践行红安精神、传播红安精神的骨干力量,带动了全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全面提升。

  红安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起,熔铸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红安精神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结晶,凝聚着无数共产党人的生命与智慧,彰显着无产阶级革命者的斗志与激情,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武科大人,奋勇前进,锐意进取,是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将红安精神激活为具有生命力、创造力的动力资源,并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武汉科技大学还在进行不懈的探索和努力。

上一条:以德育人 以文化人 开创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 下一条:关于收看湖北电视台教育频道节目的通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