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树刚: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时代高度,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党的十八大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当前各地各级文化部门的重要战略任务。
深刻认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大意义
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习近平同志多次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的全面小康,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全面小康。没有文化的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无从谈起。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并且日趋多样化,但还存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水平不高、城乡区域文化发展差距大、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亟待提高等问题。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补齐发展短板,切实保障公民享受文化成果、参与文化活动、从事文化创作等文化权利,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提高文化民生保障水平。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创新是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特质。近年来,在中央的科学决策和正确领导下,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由点到面逐步推开,取得了重大突破和阶段性成果。特别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重要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已成为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公共文化服务的制度框架初步建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全面深化改革全局,为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体制机制,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解放文化生产力,优化文化发展环境,增强和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的创新活力,为文化发展开辟广阔空间。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组成部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然包括推进文化治理体系和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是现代国家治理能力的必备要素。当前,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文化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局面。文化民生、文化权利、文化善治等现代理念与思想融入文化建设实践,深刻改变着文化建设的内容、要素和实现方式。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求各级政府必须适应时代变化,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切实转变职能,不断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把工作重点放在基础保障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着力构建兼顾公平和效能的制度体系,完善法律法规,做到科学管理、依法管理、有效管理。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任务。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文化软实力、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已经成为我国的重大发展战略。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进一步强化导向意识、阵地意识,旗帜鲜明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发展先进文化,创新传统文化,扶持通俗文化,引导流行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有害文化。通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可以加强中国梦的宣传和阐释,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引导人民群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动力、有力的舆论支持和良好的文化条件,为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文化软实力奠定基础。
全面把握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任务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精神文化需求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容。按照中央关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当前需要着重抓好以下6项重点任务。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线,贯穿于文化工作各方面,贯穿于文化建设全过程,贯穿于精神文明建设各环节,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切实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要坚持重心下移、资源下移、服务下移,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重点推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资源整合、共建共享,统筹建设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坚持建管并用,推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切实提高服务效能、发挥综合效益。加快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丰富基层文化资源。把建设高素质基层文化人才队伍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深入实施人才兴文战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队伍教育培训,提高基层公共文化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夯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
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为人民群众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健康向上、品质优良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以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导向,加强对公共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实施文艺精品战略,建立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切实提高公共文化产品质量。调动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力量参与公共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和供给。增强服务意识,建立健全群众文化需求跟踪反馈机制,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提供更多为群众喜闻乐见、充满正能量的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努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适销对路”,让群众真正喜欢文化、参与文化、创造文化。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是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积极性、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的内在要求。目前,我国公共文化建设还主要依靠政府的力量,但政府主导不等于政府包办,光靠政府也不可能满足日趋丰富的多元文化需求。这就要求改变政府大包大揽的传统做法,探索创新政府、市场和社会良性互动、共建共赢的模式。要进一步简政放权,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公共文化领域。积极探索将财政投入以直接拨款为主转为购买服务、项目补贴、以奖代补、基金制等多种方式,形成竞争机制,使资源配置从文化系统“内循环”逐步转为面向市场和社会的“大循环”。培育和发展多元化的社会服务主体,充分发挥文化非营利组织、文化志愿者等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作用。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体制机制。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要以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体制机制为依托,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整合。要按照政事分开、政社分开的原则,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理顺政府、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之间的关系,建立文化行政部门宏观管理和行业微观管理相结合的公共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合理配置文化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按照国家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突出公益属性、强化服务功能、增强发展活力,推动公益性文化单位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绩效考评机制,健全民意表达和监督机制,增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发展活力。
促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紧跟现代科技发展趋势,积极推动高新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要深入实施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推动文化领域共性技术、文化产品生产服务技术、文化传播信息技术等实现重点突破,促进传统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提质增效升级。把完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作为重点任务,加大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应用,发挥“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作用,整合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统一服务平台,优化网络服务环境,提高公共文化的覆盖率和服务效能,让人民群众享受丰富、高效、便捷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作者为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