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25 中国高等教育【理论视野】
作者:刘华才 武汉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大学教育要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观,体现教育的本质属性。
坚持立德树人,就是要解决好大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注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坚持立德树人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抓好学校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训练,把育人工作融合到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之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对教育工作做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第23次全国高校党建会也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这为我国高校加强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坚持立德树人需要大学领导的责任担当,更需要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内容和方法,牢牢把握落实立德树人的重点和着力点,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
牢牢把握立德树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体现教育的时代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21世纪将是中华民族腾飞的世纪,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中国梦,需要一大批善于治党治国治军的优秀领导骨干、数以千万计的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数以亿计的各行各业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大学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同时,21世纪人类已进入经济全球化和科技信息化时代,以3D打印技术、信息技术、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新材料等为特征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初见端倪,社会需要大批能够追踪尖端科学技术新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人才已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大学教育承载着为实现中国梦、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庄严使命。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能够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急需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是我国现代大学的根本任务和立命之本。
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学与师生座谈时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大学培养的人才是否合格,首要标准是思想政治素质是不是合格。因为在人才成长诸要素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方向盘”,是“发动机”,在人生中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大学教育要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观,体现教育的本质属性。坚持大学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就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思想道德建设为重点,用更大的精力、更有力的举措,努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坚持大学教育育人为本,就要以青年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为主旨,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当前,我国正处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重大变化时期,改革发展处在关键阶段,利益主体多元、思想道德多元、价值取向多元和网络信息化的深刻影响,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青年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趋突出,大学立德树人面临着严峻挑战。新形势下,大学教育不仅要面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善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如何创新和创造;不仅需要继承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还要善于借助和利用新的网络媒体、新技术、新方法教育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社会、看待人生,学会做人做事,学会学习生活,全面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的身心素质。坚持立德树人,以现代眼光和国际视野审视人才培养的标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能够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所需要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这是所有大学的历史使命,既是教育本质属性的要求,也是衡量现代大学教育质量和评估大学办学水平的根本标准。
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工作重点,在教育青年学生“立什么德”、“树什么人”上下功夫,体现教育的方向性
坚持立德树人,就是要解决好大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注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在教育和引导青年学生“立什么德”、“树什么人”上下功夫,体现教育的时代特点和要求。
一是要立以“爱国”为核心的政治品德,激励学生做一个具有民族精神的爱国爱民之人。政治品德是个人品德的核心,要教育和引导青年学生应立“为国为民”之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是要立以“敬业”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激励学生做一个勤劳奉献的爱岗敬业之人。要教育和引导青年学生应立爱岗敬业、勤劳奉献的“为事之德”,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和珍惜自己的工作及劳动成果,以敬业奉献为荣,以好高骛远、不务正业为耻,牢固树立务实的职业理想,养成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职业精神,学好过硬本领为社会为人民做贡献。
三是要立以“诚信”为核心的社会公德,激励学生做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诚实守信之人。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美德,诚实守信是做人立身的根本。要教育和引导青年学生应立以诚信为本的“立身之德”,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背信弃义、言而无信为耻;正确处理各种关系,以诚立身,一诺千金,实事求是,表里如一,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四是要立以“友善”为核心的个人美德,激励学生做一个心怀坦荡的行善积德之人。要教育和引导青年学生应立行善积德的“为人之德”,与人为善,和睦相处,对社会、对他人、对家庭、对亲人友善,树立良好的个人美德、家庭美德和生活美德。以团结友善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心怀坦荡、友好善良,关心他人,热爱集体,善待社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人。
牢牢把握立德树人工作的着力点,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和健全协同育人的工作模式,体现教育的规律性
坚持立德树人重在落实。当前普遍存在着对立德树人工作重视不够、落实不力的问题,集中反映在领导认识不到位,工作体制不健全,运行机制不完善,全员育人不落实。要扭转这些不良倾向,高校领导的重视和作用是关键,特别是书记校长的主体责任担当意识最为迫切。高校领导干部应当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要求,自觉增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培养合格人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面对职责所系勇于负重,面对矛盾和问题敢于担当,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人才观和质量观,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健全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等制度建设是工作着力点。立德树人工作能否落到实处,制度建设是带根本性的。要健全和完善立德树人的制度体系,这种制度体系要与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相融合、与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相融合、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成才相融合,把立德树人融合于学校各项工作之中,体现大学教育的整体性和规律性。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党政齐抓共管的领导管理体制;在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总框架下,建立健全“三全”育人体系,建立健全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把立德树人落实在教学、管理和服务的各个环节上,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增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自我教育的针对性。要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和教育载体,将协同育人寓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形成多维度的育人氛围和教育效果,凸显教育的内在规律和要求。
大学教育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习近平同志强调:“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落实立德树人,教师是关键。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天职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需要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学校要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利用一切政策导向,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牢牢把握立德树人工作的切入点,搭建养成教育的工作路径和文化育人体系,体现教育的实效性
坚持立德树人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抓好学校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训练,通过创新“养成教育”和“文化育人”的工作机制,把育人工作融合到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之中,切实增强教育的创新性和实效性。
大学文化是一所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命脉和根基,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每一所高校都有其自身独特的大学精神和文化传统,是经过长期的教育活动积累积淀形成的,是靠一代又一代师生员工来实践、培育和传承的。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和学校软实力的核心组成部分,特别是全校师生员工的日常行为方式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是一所大学的精神和校风学风的直接体现。要充分发挥大学精神引领文化风尚、教育青年学生的作用。当一所大学具备了深厚的文化传统,优美的校舍建筑,丰富的人文景观,多彩的文化生活,清雅的校园环境,温馨的和谐氛围,对于青年学生陶冶情操,对于立德树人都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凝练独特的大学精神为核心,以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重点,以挖掘和发挥校内外人文资源为载体,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通过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构建校园文化育人工作体系。比如强化人文精神教育,发挥育人导向功能;加强校史校训教育,发挥文化熏陶功能;强化制度文化建设,发挥价值认同功能;突出人文关怀与帮扶,发挥情感激励功能;利用杰出校友资源,发挥榜样动力功能;营造和谐教育氛围,发挥环境育人功能,使青年学生在这种高雅的大学文化氛围中,天天沐浴着特有校园文化的洗礼、高尚情操的陶冶,进而达到心灵的净化和人格的升华。
良好的制度文化、公正有序的教育环境也是文化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学生的日常行为提出管理规范要求,日日夜夜潜移默化,方方面面的文化熏陶,有利于青年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是一个人综合素养的展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通过养成教育,使学生逐步确立为人处事的优秀品质,养成讲文明、有秩序的良好习惯,塑造讲公德、有理智的精神风貌,全面提升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修养。坚持立德树人,大学文化育人和养成教育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