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志清:百学当先立志潜心钻“译”

2019-10-29  点击:[]

肖志清:荡起双桨 潜心钻“译”

通讯员 谢小曼 杜梦颖

“叮咚”一声,翻译1801班级群中一条消息发出,原来是肖志清老师分享了一篇介绍英国公学体制的文章,正好扩展了当天课堂上关于英国教育体制的内容。这样的分享经常会有,有在英国访学经历的他,经常 分享自己访学的体会和成果,并与学生们交流讨论。

除了担任翻译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肖志清还翻译了多部译著并出版,多次获得湖北省翻译工作者协会优秀学术成果奖。2018年通过全国翻译专业资格(CATTI)一级笔译考试。CATTI考试自2003年开始首次试点以来,截至2018年,全国通过一级笔译的仅1100人左右。

讲台上,他是严肃认真、传道解惑的良师;

课下,他是风趣幽默、博学多识的益友。

以教促学在实践中锤炼能力

“因为自己教笔译,所以做翻译实践更多的动力是以教促学,也深知要教好翻译,必须自己要有翻译实践经验。我在2014年一次性通过二级笔译之后,没有头脑一热就去报考一级,而是想着先去把翻译实践量提上来,丰富实践经验。”肖志清说道。

作为翻译专业课教师,复习备考他主要是做图书翻译项目来提高自己的英汉翻译和审校水平。至于汉译英方面,由于他自己也从事计算机辅助翻译的教学工作,他积累了政府工作报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中央文献的语料库,他会在考试前打开语料库,对照学习这些译文。学习官方译文过程中,不是囫囵吞枣死记硬背,而是试图搞清楚专家为什么要这样翻译,有了这样深刻理性的认识,复习的效果比盲目背诵就会好很多。

他也经常会劝诫学生不骄不躁,沉下心来,潜心钻“译”,快乐翻译。他坦言自己因为工作、家庭等原因,很难找到大块不受打扰的时间,在最近翻译的一本如何保持专注力的著作中,他学到了几个方法:管理手机应用和清理电脑桌面等。

找准方法在积累中寻求突破

在从事笔译教学工作之前,肖志清曾翻译发表过一些诗歌、散文类的小文章,也会利用业余时间为学校、学院的师生翻译一些宣传材料,审校学术论文等。但在他看来,“这些零散的翻译都是小打小闹,不成系统。”、“我的理想还是想做一个有所成就的翻译家,而不是个译匠。”

他做了一个决定:在报考一级笔译之前,要翻译出版译著。恰好此时他的一位朋友,向他推荐了一本历史类的图书,让他试译。考虑到是第一次翻译图书,经验不足,他便邀请了我院被誉为“湖北省中青年翻译家”的吴万伟教授合译这本书。

然而此次翻译工作比他想象的还要困难。“翻译这本书的压力非常大,原文语言晦涩难懂,尤其是文中涉及17世纪的宗教历史我更是知之甚少。”于是在2017年的暑假,他宅在书房里潜心闭关修炼,与每一个有待锤炼的文字争斗纠缠,精雕细琢,直至打磨出理想的效果。“有时为了一个词的正确译文要查半天资料才感觉满意。”

最终,功夫不负苦心人,在不懈的努力下,肖志清和吴教授终于克服了种种困难,如期提交了译文文稿。后来他又和学院另外两位老师合译出版了《幽默感——动画艺术的智慧》(清华大学出版社)一书,这本书的时间更紧,而且是在繁忙的教学过程中进行的,作为项目负责人,除了翻译任务外,他还要负责技术支持、翻译项目的流程管理、时间管理等,他每晚伏笔于书桌潜心翻译,直至废寝忘食的地步。

他坦言过程虽然艰辛,但也实实在在提高了英文理解能力,更主要的是锻炼了译文审校能力,培养了语言敏感性,而这也是一级笔译考试中的难点。

不言放弃在坚持中冲破瓶颈

肖志清坦言,通过一级笔译的过程并不顺利,他是在第三次考试才通过的。考试当天,不巧下大雨,黄家湖校区门口交通堵塞,在快要弃考之际,家人给了他鼓励。正如西游记里说的“事以三成”,第三次终于通过了。后来他跟同学们说任何时候都不要give up!他也欣慰地感慨:“现在一级笔译考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青春面孔,说明很多过了二级笔译的年轻人也加入了一级笔译考试大军。”

三级笔译和二级笔译没有审校题,只有一级笔译有审校稿要求。审校的难度比翻译要大,以前审校占40%,如果找隐藏的“陷阱”或错误,一级笔译很难通过。“很多考生得知自己的分数,说低得让人怀疑人生,其实很多时候是自我感觉良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在哪,这就不好办了。所以我觉得如果有可能,多帮同学们的译文找找茬,互改互评,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我目前在笔译工作坊课堂上就是这样教学的。”他认真分析道。

回想一路的经历,他说:“感觉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你努力付出了,一定会有收获的。不要轻言放弃,一定要坚持自己的目标。”

最后他对同学们给出两点建议:一是摆正观念,不要认为懂一门外语就等于你会翻译。他希望同学们在学好外语的同时,不要忘了我们的母语中文,只有双语功底扎实,才能做好翻译;二是,切忌骄傲自满。“越翻译,越心虚!要通过学习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虚心使人进步,心虚使人更进步。”

上一条:李享成:深耕高温材料的“一根筋” 下一条:马薪骑:“第一”背后的坚持与努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