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蔡阳可
李丹,我校材料与冶金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为倪红卫教授,目前已发表10篇SCI论文,其中4篇为第一作者;获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宁钢杯”全国转炉模拟炼钢一等奖等多项荣誉。硕士期间受学校资助赴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机械工程系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访问学习,目前已获得世界大学排名TOP 50的法国索邦大学Phd入学邀请信。
发表高水平论文
最近,得知李丹在化学类TOP期刊《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影响因子:14.229)发表了高水平论文,记者找到他。
“能发表论文,老师的功劳最大。”面对采访,李丹很谦虚。谈到他取得成就的原因,李丹将它归结于“运气”。
古人云,磨刀不误砍柴工。所有科研人前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储备、文献积累、材料准备、方法摸索等,在整个科研之路上都是必不可少的。李丹深知此理,阅读了大量的专业文献。这对他发现、解决实验中的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提及李丹以及其他合作者是如何发现Pt可以以单原子形式在富缺陷的氢氧化物上固定,而单原子的形式可以极大地提升Pt利用率,起到物美价廉的效果的时候。李丹兴致勃勃地介绍:“我们最初是想通过改良的方式,来提升析氧催化剂的析氢性能的,但很难实现。幸运的是后来通过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台湾科技大学报道的一种NiRu氢氧化物比较奇怪,加上我之前阅读文献,曾了解过Ru氧化物作为析氧催化剂长时间运行会失活的原因,因此就自然地想到如果Ru浸出后,Ni基氢氧化物会不会变成一种特殊的、富缺陷的材料?”
由此,他认为,多看好文献,有瞬间的想法记在手机备忘录里,想法多了,或许有助于科研。
功夫不负有心人
应了那句“越努力,越幸运”,一直以来实验进行得都还算顺利。但是,做科研哪里会没有困难呢?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李丹和他的团队遇到了一个决定成败的环节。“没有这个结果,整个论文都不好说,所以这个结果对实验是至关重要的。”
当团队最初拿着沉积完Pt,性能优异的样品去做测试时,TEM检测并没有发现任何Pt的踪迹,而XPS元素检测时也几乎没有Pt的特征峰,这令团队感到非常棘手。通过大家的交流和探讨,意识到Pt可能是以单原子形态分布,且很微量。于是想到用带有haadf stem探头的球差电镜来观察是否存在Pt单原子,因为这种探头下原子序数大的元素亮度更高。然而,这种电镜国内本就不多,且大多不配备洛伦兹力消除器,对于磁性材料,完全没法测试。
这个问题,让实验进度停滞不前。“为了找到满足我们实验要求的仪器,我加了很多的QQ群,也关注了很多公众号。但和我们猜测的一样,大部分都说自己的球差电镜没办法用来测试磁性样品。”
实验被迫停止一个多月之久。终于,经过多方问询,南方科技大学的一位老师告知李丹,某平台新购置的一台仪器可能可以测磁性样品。他便赶紧去咨询了相关平台,然而联系的过程也并不是一帆风顺。平台的相关负责人经常出现不回邮件、电话打不通的情况。
好在,长时间的等待并非一无所获,平台负责人同意为他们测试。虽然测试费用不菲,也没办法保证实验结果,但李丹还是决定硬着头皮试一试。在和指导老师们讨论之后,都对他的决定表示支持。李丹与负责人协商好,将样品寄过去,由负责人对样品进行测试。因为价格不菲,李丹和老师们都希望一次检测便得到预期的结果,所以附带测试的要求写得非常详细。
功夫不负有心人。出来的结果虽然不是非常理想,但可以使用,让实验进行下去。“我们不仅要追求完美的结果,还要把文章写好。一篇文章的写作和修改在整个工作中占的比例很大。”李丹开始马不停蹄地整理资料,完成论文。
做科研如育花
李丹把做科研比作育花,从有想法到做各种实验,到最后完成论文,都像是在培育一株花朵,期盼它开得灿烂。
“有时候能得到一个非常好的结果,我们都会很兴奋,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所以对材料做测试的时候往往会怀着期待的心情,看看自己苦心经营的花开得漂不漂亮。如果漂亮,就想把它拿出来展示一下,就会有一点儿小成就感。有这些成就感支撑着,做科研好像也就没那么枯燥,也没那么辛苦。”
李丹不仅对所育的“花”要求很高,对自己这个“花农”的要求也一丝不苟。
他的师妹陈旭芳回忆,就在今年春节放假的前一天,李丹临时收到审稿人需要补测试的审稿意见,他毅然退掉车票,在实验及测试完备后才回家。
“如果不回去做补充实验,就得等年后再进行实验了,会对论文发表进度有一些影响。”做这个决定,李丹没有迟疑。
做科研就像是一条充满挑战的路。“做科研的过程有喜有悲。从最初有想法,经过不断地实验和探索,团队和导师们一次次的分析讨论,到最后的写作,修改每一个环节,对我来说都充满挑战,或许这就是成长吧。”
不仅在科研方面取得了成功,在篮球方面李丹也小有成绩,获得过研究生篮球赛一等奖。他觉得,打篮球可以放松心情,缓解压力,并且在打球的过程中能够交到朋友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在老师和同学的心目中,李丹一直是一名优秀的学生、值得信赖的师兄。
“这还用问吗,他当然是非常优秀的啦!”说到李丹,辅导员郑超的言语中透露出骄傲。“他是我们学院第一批3+1+2拔尖人才计划的学生。在这批学生中,他不管做科研还是学习都非常努力和刻苦。还有一点就是他的目标一直都很明确。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他非但没有骄傲,反而更积极地去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的直博项目。”
“李丹师兄在科研上是一个胆大心细的人。胆大体现在处理问题的想法上,心细体现在实验测试的过程中,当测试结果出现差异时,他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谈及李丹,一起做研究的陈旭芳非常仰慕。
正是李丹一直以来的努力和踏实,才取得了看似是偶然,实则是必然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