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施琦:热爱成就“金”彩

2022-03-15  点击:[]

记者 李芳

在材料腐蚀实验室,堆叠着形状各异的金属材料。“两年前,我博士毕业来到武科大,邮寄的两箱物品中,其中一箱半都是这些高性能钢铁材料。在我眼里,它们比黄金还珍贵。”材料与冶金学院金属材料工程系的青年教师张施琦说。

不到30岁的他,是我校材冶学院的特任教授,清华大学博士毕业,刚刚入选中国科协第七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因为热爱选择钢铁材料

作为一名青年学者,张施琦时刻牢记习总书记“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号召,对国家有着一名学者的情怀和担当。

谈及当年为什么选择钢铁材料这一传统研究方向,张施琦说,主要是因为热爱,兴趣使然。

也许相较于其它同类研究来说,人们总是认为钢铁行业是夕阳产业,前途暗淡。可是在他的眼里:“钢铁是国民经济与国防建设的重要基础原料。在未来几十年里,很难有其他材料替代钢铁的地位,仍然大有可为。”

我国是钢铁大国,生产全球一半以上的钢铁材料,但在部分高精尖钢铁产品上还相对滞后。未来钢铁行业将面临产品高性能化、长寿命化、超低碳化的转型升级,现有的多数低端钢铁产品将会被高端产品所替代。“越是转型升级的时候,越亟需技术研发。作为一名材料人,我们这一代仍需加倍努力、奋起直追。”张施琦坚定地说。

11年前,年仅18岁的张施琦进入北京科技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以我国汽车行业对高性能钢的重大需求为牵引,围绕汽车关键承力件亟需的抗氢致延迟开裂超高强度热成型钢展开攻关。

最终,他提出利用Nb微合金化设计多类型、多尺度氢陷阱来研发抗氢钢的原创理念。所研发的全球首款含铌耐延迟断裂热成形钢各项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目前,该产品已在宝武钢铁集团投产多年,广泛应用于吉利、东风等汽车车身,对我国汽车轻量高强化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勇于选择艰难的路

“做一件事情,一定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大部分人都会选择一条简单的路,但是,做学术一定要长远,哪怕这条路需要很久,几十年,如果能推动科技向前一小步,也是值得的。”张施琦一直记得导师说过的话。

他选择了这条更难的路,向材料表征领域的世界性难题——利用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高分辨定量表征位错组态发起攻关。

当时,他所在课题组围绕此难题已攻关近10余年,但均未实现根本性突破,先后有3个师兄师姐半途而废更换课题。选择这样一个课题,无疑充满了未知,甚至还有极大的延迟毕业风险。

身边的人纷纷过来劝他,但他却说:“科研之路注定不会一路坦途,有时甚至荆棘密布,但我坚信,无限风光在险峰。”说罢,一头钻进实验室开始了攻关。

此后,张施琦“两点一线”,除了睡觉、吃饭,几乎都扑在课题上,“9116”成为了常态。一学年下来,他成为了学院扫描电镜和EBSD使用机时最长的学生,曾操作透射电镜高达280小时/月。

这些纪录至今无人打破。他的实验记录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类参数,时间精确到分秒,电流精确到毫安,尺度精确到纳米。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成功自主开发出了基于晶内取向偏差的高角分辨率EBSD技术,突破了现有取向分辨率极限,首次实现了在扫描电镜中高精度表征位错组态,使研究人员能更便捷、高效、定量表征位错组态。

对于该工作,世界知名材料表征领域专家、重庆大学黄晓旭教授高度赞扬道:“张施琦的工作,是近年来我在本领域看到的最好的。”

继续鸣奏“金材”新章

近日,张施琦成功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他直言,自己的成功入选离不开学校、团队的鼎力支持。

“我与武科大有着特别的缘分,在北科大的硕导就是金材系87届校友。来到武科大后,为保障我们年轻教师科研工作高质量开展,尽快适应全新工作环境,学校学院出台了很多人性化政策,让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上全无后顾之忧。每当碰到工作瓶颈时,团队负责人刘静教授,无论工作再忙,也会抽出时间耐心解疑释惑,让我们少走了许多弯路。”

对于未来,张施琦说:“我会心怀感恩,将个人发展融入学校发展大局,将个人理想融入伟大复兴中国梦,从冶金摇篮再出发,继续鸣奏‘金材’新章。”

上一条:宋生强:传承“冶”炼匠心 下一条:戴亚洁:燃烧自己为科研发光发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