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梓响:90后博导 教学尽职尽责 科研分秒必争

2023-02-28  点击:[]

见习记者 沈璞阳 摄影 周嘉豪

湖北省楚天学子,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SCI论文39篇,可供培养博士生的科研经费49.2万元……我校机械自动化学院副教授李梓响,于2022年10月取得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任职资格,成为了一名年轻的“90后”博士生导师。

科研与教学不分家

刚开始读研时,李梓响和大多数人一样专注于学业,同时对未来的生活有着迷茫。人机协同双边装配的能力规划与作业调度、可重构人机协作双边装配生产与维护协同作业的智能调度优化研究、动态不确定环境下人机协同装配的知识型智能优化研究……随着一个个科研成果的取得,他逐渐发现自己在科研方面有些天分,于是选择在科研路上继续前行。

“科研与教学可以并行。”作为青年教师,李梓响认为,导师的职责更多的是将自己的科研经验分享给学生。“既然选择了将科研作为今后的主要方向,那么在做科研的同时能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自然义不容辞。” 李梓响说。

2019年第一次站上讲台时,不到30岁的他看着讲台下面20多岁的学生们,回想起自己求学时的青葱岁月,在心底里不由生出一种熟悉的感觉,还有对这些学弟学妹们未来的责任感。“因为年龄相差不大,所以我更倾向于和学生们做朋友。”

在教学中,李梓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就自己的经历,以朋友的身份提出建议,供学生选择和参考。研究生郑晨昱在第一次论文被拒时,心情十分低落。李梓响得知消息后,一直安慰并鼓励他。在安抚好他的情绪后,李梓响根据论文被拒的理由,指出论文中的问题,对郑晨昱进行指导,并与其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

郑晨昱说:“李老师在学习和人生规划上都给予我很多帮助。在我完成论文后,他还对我的小论文撰写进行指导。在我对未来做什么看不到方向时,李老师根据我的情况建议今后的发展。他对我来说,就是亦师亦友。”

在教学方式上,李梓响在其教授的课程“工程项目管理”上,选择以案例分析法作为主要的教学方式。“请同学们看杭州地铁事故案例,这个事故主要暴露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课堂上,他对该工程项目管理的失败案例仔细分析,将隐藏在案例背后的失败原因宛如抽丝剥茧般一层层指出,让学生以他的思路为模板,独立思考失败原因。他认为,通过带领学生对工程案例进行分析,可以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逐渐对课程有更深刻的理解,最终掌握独自分析相关案例并从中吸取经验的能力。

竞赛过程大于结果

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ICM)由美国数学及其应用联合会主办,是最高的国际性数学建模竞赛,也是世界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数学建模竞赛。李梓响作为指导老师,帮助项目组的学生们斩获2个一等奖和3个二等奖。

从选题到确认方向,从初定内容到完成项目,学生们论文的每一处都有李梓响辛劳的身影。学生对选题方向感到迷茫时,他协助学生们进行整体思路的分析,引导他们对比赛项目做出具体规划。除此之外,他定期为学生的项目做思路上的修正,同时利用这种方式督促学生迅速完成项目。

考虑到大学生书写英文论文方面经验的匮乏,李梓响将每一个团队交上来的初稿仔细研读,并进行逐词逐句修改,避免学生们的稿件因为语意不明或语病等问题而导致最终成绩受到影响。学生成丽新团队通过李梓响的严格审核,取得了优秀的成绩。“我一定不会让学生们辛辛苦苦做了很久的项目,最后因为语言这种小问题而影响成绩。“李梓响说。

得知学生们取得优异的成绩,李梓响打心底里为他们高兴,但他更欣慰的是学生在比赛中收获到的东西——编程、建模、写作和团队精神等能力。成丽新说:“数学建模竞赛每一 次的题目都是重新编出的,所以通过比赛我们能够获取敢于挑战未知难题的精神。而这恰恰是科研工作者最需要的一种品质。”

做生活工作的主人

在研究生期间,李梓响做科研一直都是跟着导师和团队的方向走,在工业工程的大方向上。在研究生产计划与调度的过程中,他通过调查发现,中国的制造业虽然稳居世界第一,但却主要得益于人力资源的优势,是通过量的积累来达到现在的地位,在制造技术、设备利用率等方面仍然有较大进步空间。而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关键步骤之一,正是李梓响一直研究的设备生产的利用率。国家有需要,自身感兴趣,他就这样在这条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刚开始做科研时,李梓响每天都是第一个到实验室,也是最后一个离开实验室。这种废寝忘食的工作态度,让他迅速积累了科研经验,逐步将工作效率提高。而高效率的工作也使他有了更多时间应付生活中的琐事。对于科研人的难题——“生活科研难双全”,并没有对李梓响的工作生活带来太多的麻烦。

“科研人其实没有假期。“李梓响利用所有空闲的零碎时间构思科研工作。公交车、地铁,甚至是电梯间,都可以是他的实验室。在等待的过程中,一个个项目问题依然在他的脑海中被解析。“当初,我在做青年项目时,几乎每时每刻都在想着这件事。” 李梓响回忆道,“由于过于专注于工程上的问题,有两次乘公交车坐过了站。”将工作融入生活,却又不过分影响生活,李梓响利用这种方式极大提升了工作进度。

工作期间,李梓响和其项目组与印度技术学院Dey、英国莱斯特大学Janardhanan等世界知名大学教授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在智能优化调度理论与算法、有关机器人装配线和智能优化、人机协作装配和智能优化研究方向上,多次发表SCI论文,解决并优化了诸多难题。

机械学院唐秋华教授评价他:“李梓响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武科大人,本硕博连读足以说明其在科研上的天分。在平时的工作中,他尽职尽责,及时完成团队任务。他始终以朋友的身份陪伴学生,为学生提供建议,学生评价很好。”

上一条:十位2021-2022年度三八红旗手标兵 下一条:2022博士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系列稿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