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铸就制造强国的“钢铁脊梁”

2024-04-30 中国教育报 点击:[]


武汉科技大学材料学部教授丁文红:

铸就制造强国的“钢铁脊梁”

今年1月19日,国家授予我首届“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我深感荣幸。

在很多人看来,我的人生起步是简单而顺利的,国内重点大学保研、毕业后进入某大型设计院所,30岁成为关键科室的主任工程师,然后是研发中心主任、事业部总经理、分公司总经理。但是,这种简单和平静被鞍钢二冷轧项目所打破。

那是1999年,鞍钢在资金非常困难的情况下筹建冷轧二号线工程,鞍钢领导明确提出,要依靠国内自己的技术力量建设冷轧。作为一名有着强烈民族自强情结的技术人员,我的激情瞬间被点燃,全力投入项目。在多家单位的共同努力下,鞍钢冷轧二号线工程顺利建成,结束了大型冷连轧机依靠进口的历史。然而,不尽如人意的是,该项目核心的轧制模型还是来自国外。这深深地刺痛了我,让我真切感受到要真正完全实现自主开发轧制技术,单有设备设计的能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掌握材料加工的基础理论。于是,我大胆地跨专业报考了材料加工的博士研究生。

为了补足自己在材料加工领域的理论基础,读博期间,我经常和本科生、研究生一起上课,培养跨专业的思维方式。这段时间的学习逐步改变了我分析问题的视角,也激发了我的创新灵感。结合宝钢极薄板项目,我开发出国内首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极薄板二次冷轧机组,实现了高附加值冷轧技术的自主开发;联合合作伙伴,研制出用于大型连续机组的激光电弧复合焊机;为了解决高强钢生产过程板形无法控制的关键难题,提出了矫直平整机组的原创概念,并研制出首台套的矫直平整机组。

随着应用的逐渐深入,新的问题也在不断显现。不少钢铁生产企业反馈,加工时平直度优异的产品在下游使用过程中还会不时出现畸变,单纯控制产品的平直度无法完全控制产品内的残余应力。这激发了我去探索残余应力的欲望。在和业内专家、同事探讨残余应力研究的时候,不少好心人劝阻我说:残余应力研究了半个多世纪,应力的测试和表征问题都还没有真正解决,而且它属于隐形技术,很难出成果。

经过慎重思考,我决定放弃分公司总经理职位和高额年薪,进入高校做一名普通教师,静心突破残余应力,兑现研究人员在行业发展受阻时应尽的使命。

命运总是青睐愿意付出的人。经过努力,我和我的团队发现了残余应力的形成机制、松弛机制,开发出系列残余应力调控技术,并且已经在涟钢、河钢等一大批企业实现工业化应用。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这些技术将会给我国制造业带来显著的变革。(本报记者 程墨 采访整理)

全文: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4-04/30/content_638585.htm?div=-1

上一条:湖北日报:当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顶梁柱 下一条:荆楚网:藏不住了!武科大学生用劳动种下一片“桃花源”

关闭